在完成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2010年的劇作《沙灘上的腳印》的配樂後
榆鈞整理劇作配樂並延伸樂曲的完整性,完成這張概念專輯
作品採用吉他、鋼琴、鼓與大提琴做為主要樂器
其實《沙灘上的腳印》是榆鈞第三張錄音室作品
歷經了EP《凹》的沉靜內省與《初生 La Naissance》的詩意創作
《沙灘上的腳印》成熟地展現音樂與詩共冶成一體的美感
以及內斂簡潔的編曲在琴音間併奏出華麗卻質樸的聲響
19首歌,像是一趟沒有盡頭的旅行,帶著聽者的心靈越沉越深
開場曲〈Motherland〉敲著帶著濃濃世界音樂味道的鼓擊,交互切換空心吉他與電吉他回音效果器
中途弦樂的加入主導了樂曲的走向,信手撥弄的和絃填滿了鋼琴聲音間的斷裂
接著響起變奏曲〈Falling Down Vibration〉的甜蜜旋律,有著兒時記憶中喚不回的殘缺音符
在一次次的轉換裡,我們像是看著〈Falling Down Vibration〉五種面象,在虛無的留白間漫舞著一絲絲不安
作品中伴雜著幾曲徐堰鈴導演的獨白,像是記錄著尋找自我的過程中遺散的純真
〈Vo-也許,什麼東西〉裡自溺式的獨白描繪出一股複雜的意象,最後都化約為幾句哲學般的警語
一字字用力地嵌入早已受旋律扭曲的腦海中,那樣的不和諧卻賦予了自我在聆賞音樂的過程中存在的意義
〈荒漠〉一曲用柔和的弦樂帶出吉他的低鳴,榆鈞的歌聲迴盪在空虛的音場邊緣
專輯裡最劇衝突性的〈Sweet 3〉有著詭譎的電子鼓節奏與微弱的吉他反饋,再由弦樂堆砌出一波波情緒高潮,手法像極了後搖大團Godspeed You!Black Emperor,利用弦樂與吉他交織出情緒陷阱,在最高點時刻意留白,反倒營造出深邃的空虛,直擊人心
一次聽完專輯不會有絲毫冗長的感覺,每首歌都有著極簡編曲與最動人的旋律及節奏安排
充份表現出榆鈞對樂器與音樂之間的精確度有著相當高的掌握力
時而寂靜時而躁動的琴聲跨越在理性與失控的邊界上
任憑從容的提琴音線化做一道道橋,帶領聽者通往截然不同的自我
而在〈等待自己成為自己〉一曲中,採用了海浪聲做為背景
伴隨著空心吉他的共鳴與大提琴的坦白,榆鈞這麼唱著:
「對與錯在時間軸上晃蕩,街道的浪聲襲過
漫到床緣覆蓋,在整片的黑暗中」
榆鈞對聲音的執著,在台灣音樂圈中相當少見
融冶各派音樂類型標籤於一身,卻又獨具一格的音樂呈現
突顯了這張專輯在台灣音樂圈的重要性
於2012年入圍了第一屆音樂推動者大獎的最具潛力獎
並在音樂圈打響知名度
同樣的作品放眼國際,依舊是個不可抹滅的強烈存在
《沙灘上的腳印》像極了Julianna Barwick於2011年的大作《The Magic Place》偷偷混入民謠才女Laura
Marling那充滿人性的詞曲裡
能夠同時擁抱心靈與自然的律動,也能掌握樂器的單純(pure)特質
或許,音樂的本質是在於聲音與情緒間的拉扯
無關乎膚淺的的分析與流派標籤
榆鈞透過專輯《沙灘上的腳印》讓我們看見了音樂的衝突,以及旅途中逐漸找回的自我
在琴聲歇息的剎那,我們深深地呼吸,重拾珍貴的片刻
心中滿滿的情緒與早已流落臉頰的眼淚都成了真實的紀念品
刻劃著這場旅途上的一點一滴
就像這張專輯最初的概念 ──── 沙灘上的腳印
「圍繞著愛這個主題,捕捉著那些湧上、各種不太容易描述卻深刻的
於瘋狂的邊上,還可以擁抱」
在那剎那,即是永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