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21日 星期二

[2013樂團專訪]定自己的命-飢餓藝術家

        點開StreetVoice的音樂達人館,總是能看見一個被黑帽墨鏡、銀髮手指遮住整張臉的頭像。這位看來低調的達人名叫奧利佛(Oliver),他的頭銜是如此之多:音樂雜誌專欄作家、獨立廠牌經營人、音樂節主辦者、香港街聲總監、唱片製作人……。
要是一般人,在如此忙碌的狀態下,還要組樂團、進錄音室搞一張專輯出來,實在不太可能,就算真出了那麼一張,品質也令人擔憂。然而這傢伙不僅成功發了一張,音樂也全然不隨便!以卡夫卡作品「飢餓藝術家」為名,交出台灣少見,氣氛頹廢可編曲大器的《夏娃。上帝之死》,奧利佛把幾年來的作品統整編排,概念仍完整,毫不凌亂參差。整張專輯的主題像在進行一場心靈儀式,二元辯證如一段無盡的交流電波,上下流竄,此起彼落。

        「上帝之死」表現正邪善惡,一面直視世間一切黑白混亂,一面祈求希望,於是MV裡剪貼各式社會動盪、核子爆炸、建築倒塌的翻攝畫面,卻又穿插胎兒超音波、細胞分裂、無彩電影的吻戲片段。魏如萱捕捉女性心動的「雌性動物」把口紅、蕾絲還原誘惑,給奧利佛的中性嗓音穿戴變裝,專輯特意找女生來填詞,讓文字和歌聲陰陽莫辨,雌雄混雜。「體味」的內斂抒情,緩和晦澀,仍是一貫的憂傷曲調。粵語的「蘆葦乾枯」重擊落地鼓,奧利佛演唱母語時,狀態更為自然。末曲「夏娃」隱喻罪與生,愛與墮落,一切仍打轉於說不清的灰色。

        精彩的音樂之外,飢餓藝術家仍是個很特別的樂團,有許多「不尋常」可以玩味。如創作主腦奧利佛出生香港,近年則長期待在台灣,專輯有國語歌又有粵語歌,加上台港兩地皆有樂人投入製作。這樣的創作算不算是「台灣音樂」,簡直可以另起一篇討論(作為樂迷,就寬心看之吧)

        而從EP、專輯到現場演出,團員更迭不斷。現已定調的成員來自四面八方,個個都是職業級的高手:林宥嘉、陳珊妮的樂隊貝斯手程杰、馬念先樂團的吉他手張庭榮、張懸的伴奏鼓手張浩嘉。這些人都在音樂圈裡工作,最終仍湊在一起玩起「樂團」,要找的肯定不是名利成就,就只是想沒有阻礙地完成心裡對「音樂」的想像。


        卡夫卡筆下的「飢餓藝術家」有著近乎自殺式的執著,無視環境,依然故我,而奧利佛的「飢餓藝術家」在藝術性上,同樣擠身人煙稀少的心靈窄縫,在樂團操作面上,願能自在自恃地詮釋想法。那天和樂團成員聊天,他們總給我一種成熟的氣質,腦筋清楚、眼神沉著,品味、原則皆備,似乎只要訂下目標,他們必然會有所行動。問「夢想」,他們要你看清現實,鼓手張浩嘉直接指著背後的便利商店說:「先去打工。」問《夏娃。上帝之死》的「信仰」主題,他們解釋:「信仰,就是源自於對事物的忠愛。確認你所愛的,然後跟著走就是了。」說自己的話,定自己的命,奧利佛向其所愛,期望以歌曲傳達他所看見的灰色世界,而「飢餓藝術家」便是他做為音樂人的化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