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17日 星期六

[專訪]四分之三搖籃曲──停駛也是一種啟程

長久的累積值得細細品味

    成軍超過15年,我們所熟悉的甜梅號,今年三月初正式宣告停用原本的團名,以「四分之三搖籃曲」暫代。大家一定很好奇原因,吉他手小白表示:「它結合了我們自己的作品《三分之一摇籃曲》和目前樂團的狀態,代表過渡階段,但我們已經定下期限,五月底之前,一定會公佈正式的新團名。」一向採用民主的方式來決定樂團的事務,現在有了新成員加入,有許多地方要慢慢磨合、溝通,同時也令人期待未來的新氣象。

    問及當初為什麼會選擇創作無人聲的歌曲?理由其實很簡單:自彈自唱越來越難以兼顧,便漸漸轉為純演奏;又如同侯孝賢《最好的時光》裡有一段「自由夢」是無人聲的,怕演員的腔調不夠到位、壞了氣氛,結果,剩下的音樂和字幕反而讓觀眾更專注於電影的各種細節。少了人聲的曲子其實讓我們的耳朵變得更加敏銳,對於長篇敘事的後搖,一定要細細品嘗。鼓手孟諺說,他們的創作分成兩種模式:一種全憑可遇不可求的靈感乍現,但絕大部分還是得靠平時累積音樂知識、能力磨練及經驗。兩者缺一不可,必是相輔相成才能讓自己在音樂的道路上永遠都有豐沛的創作能量。





新型態的樂團─群眾關係

    獨立樂團面對今天的音樂市場,是否有入不敷出的情形?貝斯手培榮說,其實這種現象不只出現在台灣,以亞洲地區來說,台灣已是資源豐富的地方了!雖然樂手仍多以兼差、做場、教課等方式維持基本生活水平,對這樣的生活卻也知足。至於Live演出,台灣在逐漸進步中,樂團只要努力讓自己的音樂越來越好,必能得到觀眾的價值信任。



    最後,回歸音樂節主題:複製──拜科技發達所賜,今天的音樂可以輕易的複製、下載,這是否讓音樂變得廉價?吉他手小蘇反對這樣的看法:數位科技僅改變了聲音的質地、表現的方法和音樂收藏的格式,但音樂的靈魂不會隨載體的不同而改變。小白則覺得,台灣現下的年輕樂團越來越認同本土音樂場域,除了延續這塊無數前輩努力創造的成果,年輕樂團以此為基礎,用新的方式串聯資源、積極經營自身,不是高喊搖滾精神口號,而是懂得以實際行動體現出獨立音樂的DIY精神。他樂觀預測,未來獨立音樂將會在這樣的發展下,讓創作者不用再透過主流媒體接觸世界,而是直接面對群眾,主流和非主流的界限將會越來越模糊。

                                              採訪、撰文/Candy Lin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