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23日 星期五

[專訪] Papaver-凱元


                                                                                                  採訪、撰文/鬼太郎
                                                                                                          受訪者/鄭凱元     

        Papaver吉他手鄭凱元詳談之後,才知道作音樂是多麼拚命的事。515日晚上Papaver才剛表演完,隔天鄭凱元就兼了一份PA工作,18日又得到中央大學參與表演活動。但對他而言最重要的是每天得撥出一段時間聽音樂,他給自己訂了一個目標:每個禮拜找一個自己沒聽過的樂團,聽完音樂後必須寫下自己的看法與心得。

        Papaver的成立像是一個緊湊的計畫:2012年成團,隔年2月即完成首張創作EP,月底鄭凱元入伍,利用休假表演並搭配EP販售。期間表演接得不多,而是花費許多精力花在樂曲創作上,不過9月參與「見證大團」表演是一次很好的經驗。同時,鄭凱元觀察台灣的音樂環境:其實大部分的獨立樂團仍需要其他資源的配合(例如錄音技術),拜科技日新月異之賜,樂團行銷門檻變低,不管是樂團與樂團或是與技術產業之間更容易聯絡並產生互利共生的連結,讓獨立、流行音樂圈之間的界線逐漸模糊,這有助於音樂圈的人(泛指所有關心音樂的人)之間的團結,讓獨立與主流音樂能互相曝光、拓展未知的市場,同時也讓聽眾能欣賞、認識更多不同的音樂。

       這也辦隨著壓力與衝擊,比如「國際化」、我們如何才能把台灣音樂走向國際?這些都是音樂圈的人應當反思的問題,同時精進自己的專業(技術)與想法。因為不管是政府政策(有關設備技術人員的證照制度)、補助,或是音樂獎、樂評人的介紹都不能影響音樂本質、影響創作者做出什麼樣的音樂。當聽眾選擇變多,便能篩選出真正喜歡的樂迷,這也象徵著樂團與聽眾的普遍自覺,只有素質與技術普遍提升,才能讓更多人乃至於政府注意台灣音樂。鄭凱元提出自身的反省與看法:「如何拓展市場?宣傳確實需要特別思考。我們的團在這一塊比較欠缺,但在音樂性還沒有特別傑出之前不用這樣做。我希望自然培養,不想用任何行銷的手段讓樂團運作更好:做音樂的理念還是回歸音樂本質。
       在「宣傳」與「音樂創作」之間,鄭凱元做出自己的判斷,沒有必須排除的,只有自己真正想要的目標與相符的輕重衡量。很多人覺得Papaver的音樂很迷幻,是後搖樂團。但鄭凱元說,Papaver沒有固定的曲風,團員皆有各自喜歡的樂風,也很珍惜這種差異,讓差異激盪才能創造出新的東西,而如何創造出屬於自己的東西,正是他看重的音樂本質。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